写科普文,并没有那么难 - 南方食品医药网
1
1
写科普文,并没有那么难
发布时间:2024-07-19 浏览次数:9450
       科普,或许大多数人脑海里第一时间想起的是小时候看到的动物世界节目和绘画版的地理图册,地球上的各种奇异生物、自然风光都好似能从这些作品中被我们一一收进眼底。

       没曾想过,科普的前沿和高峰,居然是学术网站的一篇篇论文和图表,读上一篇就能让人抓耳挠腮,恨不得在脑袋上扒一层皮下来。

       其实我们不是不爱科普,是科普的呈现形式常常不够“接地气”。

       作为一名企业家或者行业守望者,如何将手里的晦涩难懂信息,打包成简明、有趣的大众科普应用作品,是放置在科研和普世之间的永恒命题。

       在一家杂志社的会议室里,食品行业的骨干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见解。

       在由《食经》杂志社主办的写作训练营课堂上,来自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梁建先解释说科普小品文可以将科学知识、人生哲理、生活情趣融为一体,既要普及科学知识,又要给人以启发,同时还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它与散文有些类似,即重视立意,讲求文采,在解说事物、表述科学道理时离不开联想、类比、拟人等手法,可以综合运用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形象化,整体上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这样的文章如何产出?梁教授也给出了方法,她说:“首先要明确为谁写?找准阅读对象,分清阅读场景;其次要明确写什么?这需要对写作资源有所准备,如充分熟悉自己的研究领域并有自己的观点,善于分析人群的共性需求,寻找挖掘自己关注的焦点或提取热点话题;最后是怎么写?”

       “这其实是有‘公式’的,如要拟好标题、筛选素材、列出提纲、提升文采等,提纲中至少涉及‘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梁教授点明道。

       这对这些至少上过12年语文课的学员来说,也许并不陌生,可为什么已经是资深职场人的骨干们,还是一动笔就“头痛”?

       在学员的分组讨论中,有学员说:“平时感到最困难的还是选题,想写,有一肚子话要说,但动笔就不知道写什么。”

       受梁教授的启发,每位学员认真梳理自己熟悉的领域,在课堂上纷纷报出了自己的选题。来自广州岭南穗粮谷物股份有限公司的黄曙盛说:“大米有许多品种,且分等级,依据是一系列检测数据。天天吃的各种大米都有哪些‘密码’?了解这些就能帮助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碳水化合物,有利于健康饮食。”

       来自广州海关检测中心的刘易烨深有感触地说:“日常工作中检测了大量食品及食品包装材料、接触材料,发现了许多消费者可能忽视的问题,如家用、餐厅、公共场所用的餐具、水杯的材质是否安全?这方面可以写科普文介绍。”

       选题有了,写成什么样,才能印成铅字?《食经》杂志刘荔琛主编给学员介绍了用稿标准,她概括为“有趣、有用和(或)有料”。“有趣”意味着文章需具备引人入胜的特质,使读者在轻松愉快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直白地说“就是能读得下去”;“有用”则强调内容具备实用性,能够为读者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如《夏季宜养心,这些要点需记牢》;“有料”则体现在内容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糖尿病患者吃什么面条能控糖》这篇文章中,讲到了关于低GI(血糖生成指数)面条的新研究,内容不仅具有专业性,而且贴近实际生活。

       写科普文或小品文并不比写论文简单,它既需要深厚的专业积累,又需要较强的文字功底,人们常说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一桶水才能倒出一碗水”,写作也是如此,它本质上有教育意义。也正因如此,《广东省食品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标准条件》中,明确将正式发表的科普文视同论文业绩成果。这一方面能鼓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升技能;另一方面,也能让读者读到真正专业的食品安全科普文,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如今,我们已跨越了仅仅满足“吃得饱”的初级阶段,更追求“吃得好”的生活品质。食品,这曾经仅为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文化与情感的纽带,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就像吃甜品、喝饮料让人产生愉悦,品茶、品酒则是生活品质提升的表现。

       在食品行业的应用写作领域,文字犹如魔法,将商品的魅力、背后的故事、营养与食品安全科学知识,巧妙地传递给万千读者。而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众多优秀作者的辛勤耕耘。

       本次培训,正是《食经》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场科普“盛宴”而做的尝试,从源头培养更多优秀的食品行业写作人才,让思考的人学会写,让正在写的人更优秀。